声明:本文基于真实社会事件改编,为保护当事人隐私,文中人物均为化名,部分细节经文学加工处理。
"妈,我真的撑不下去了!"小雅声音颤抖,紧握着手机。
"这才几天?都是你亲儿子,能吃多少?"外婆王秀兰在电话那头语气急促。
"一天五袋米!五袋!我一个月工资都不够他们吃的!"小雅近乎绝望地喊道。
王秀兰愣住了。
厨房里,7个孩子正围着空荡荡的餐桌,最小的3岁娃娃哭着喊饿,最大的15岁少年面无表情地盯着她。米缸见底,冰箱空空,连邻居都开始指指点点。
第二天清晨,小雅消失了。
01
王秀兰和老伴李建国住在城郊一栋两层小楼里,退休金加起来每月4000多元,日子过得还算安稳。6月底的那个午后,女儿小雅带着7个孩子出现在门口。
"爸妈,暑假了,孩子们想外公外婆了。"小雅笑容有些勉强,"我工作忙,就让他们在这住一段时间。"
7个孩子年龄参差不齐,最小的豆豆刚满3岁,扯着外婆的衣角不肯撒手,最大的小峰已经15岁,个头快赶上李建国了。其他几个分别是6岁的小宝、8岁的甜甜、10岁的壮壮、12岁的晶晶,还有13岁的小军。
王秀兰看着这群孩子,心里又喜又忧。喜的是终于热闹了,忧的是这么多张嘴,怎么喂饱?
"没事,外婆有的是时间照顾你们。"王秀兰摸摸豆豆的头,"小雅你放心去忙工作。"
小雅匆匆说了几句就走了,甚至没进屋坐坐。王秀兰觉得女儿脸色不太好,但也没多想。
第一天晚饭,王秀兰按平时的分量做了两个菜一个汤。没想到菜一上桌,7个孩子就像饿了几天似的,扫荡一空。
"外婆,还有吗?"小峰礼貌地问。
"有有有,外婆再去做。"王秀兰赶紧回厨房加菜。
一顿饭下来,平时够老两口吃三天的米饭,全被消灭了。
02
接下来的日子,王秀兰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"能吃"。
每天早上6点,豆豆就开始哭闹要吃饭。7个孩子的早餐需要煮一大锅粥,配上包子、鸡蛋、咸菜。中午更夸张,光是米饭就要用电饭煲煮两锅,菜要做四五个才够分。
"建国,这孩子们怎么这么能吃?"王秀兰看着空荡荡的冰箱,头疼不已。
"正长身体呢,能吃是好事。"李建国虽然嘴上这么说,心里也直打鼓。他每天要跑三趟菜市场,买菜的钱比以前翻了十倍。
最让邻居们议论的是孩子们的零食消费。王秀兰给每个孩子买了一包饼干,不到半小时就没了。买了一箱牛奶,一天喝光。水果更是论斤论箱地消失。
"王阿姨,你这是开托儿所了?"邻居刘大妈半开玩笑地说,"这些孩子在家都不吃饭的吗?"
王秀兰尴尬地笑笑,心里却开始犯嘀咕。她观察过,这7个孩子确实都很瘦,好像真的长期营养不良的样子。
更让她困惑的是,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。豆豆晚上要抱着布娃娃才能睡觉,小宝有严重的过敏体质不能吃鸡蛋,甜甜说话带着南方口音,小峰则表现得异常成熟,经常帮外婆干活。
"这些孩子怎么差别这么大?"王秀兰问李建国。
"小雅工作忙,可能平时照顾不过来。"李建国也说不清楚。
第十天的时候,李建国算了一笔账,光是买菜买米就花了1500多元,相当于他们半个月的退休金。
03
转眼半个月过去,小雅一直没有出现。王秀兰打电话,不是关机就是没人接。
孩子们的食量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越来越大。特别是小峰,一个人能吃下三碗米饭,菜量也惊人。
"外婆,我们什么时候回家?"小宝有天晚上突然问。
"想家了?过几天妈妈就来接你们了。"王秀兰安慰道。
"我们没有家。"甜甜突然说了一句,然后就不再开口。
王秀兰心里一紧,想问什么,但甜甜已经转身跑开了。
那天夜里,王秀兰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哭声。她轻手轻脚走过去,透过门缝看到晶晶抱着小军在哭。
"哥哥,我们真的没有妈妈了吗?"晶晶小声问。
"别瞎说,妈妈只是工作忙。"小军的声音很哽咽。
王秀兰心里咯噔一下。什么叫"没有妈妈了"?
第二天一早,她给小雅打了十几个电话,终于接通了。
"小雅,你什么时候来接孩子们?他们想你了。"
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。
"妈,我......我现在有点困难,能不能再帮我带一段时间?"小雅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。
"小雅,你到底怎么了?这些孩子......"
"没什么,就是工作忙。我过几天就来看他们。"
电话挂断了。
王秀兰握着手机,心情越来越沉重。她开始觉得,这件事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。
第20天的深夜,小雅终于出现了。
她憔悴得不成样子,眼圈发黑,头发乱蓬蓬的。王秀兰吓了一跳,赶紧把她拉进屋。
"小雅,你这是怎么了?"
小雅看了看熟睡的孩子们,突然跪在地上抱住王秀兰的腿。
"妈,对不起,我真的撑不下去了......"
她哭得撕心裂肺,断断续续地说着什么"不是我的"、"没办法"、"他们会饿死的"。
王秀兰完全听不懂,只能抱着女儿安慰。
凌晨3点,小雅止住了哭声。她从包里掏出一个信封,里面装着厚厚一叠现金。
"妈,这些钱您先用着,我......我要走了。"
"去哪里?"
"我不能说。"小雅站起身,神情坚决,"这7个孩子,他们......"
她话说到一半,突然看到小峰站在楼梯口,正静静地看着她们。
小雅的脸瞬间煞白,整个人开始颤抖。
"你......你怎么醒了?"
小峰一句话没说,只是走向王秀兰,从她手中拿过那个信封,把钱倒了出来。
在那叠钞票下面,压着一张照片。
王秀兰拿起照片,手也开始颤抖。
照片上是小雅和一个陌生男人,但旁边的孩子们......根本不是这7个。
04
小峰缓缓开口:"外婆,我叫林小峰,不姓张。"
王秀兰如遭雷击。小雅姓张,孩子们怎么会不姓张?
"他们都不是我的孩子。"小雅瘫坐在沙发上,声音空洞,"除了豆豆,其他6个都不是。"
原来,小雅三年前离婚后独自带着豆豆生活。为了维持生计,她在网上接了一个"临时保姆"的工作——帮人照看孩子,按天计费。
第一个是小峰。他的父母常年在国外做生意,把孩子寄养在各种托管机构。小雅接手时,小峰已经辗转了4个家庭。
"我本来只打算带他一个月。"小雅声音哽咽,"但是他太乖了,从不哭闹,还帮我带豆豆。一个月到了,他父母又说要延期。"
接着是小宝和甜甜,他们的父母在南方打工,无力照顾。然后是壮壮,父亲入狱,母亲改嫁。晶晶和小军是亲兄妹,爷爷奶奶去世后就成了无人照管的孩子。
"他们都是通过中介找到我的。"小雅擦着眼泪,"我一开始以为只是临时的,每个孩子每月给我2000块生活费。但是后来......"
后来,孩子们的家长陆续出现问题。有的失联,有的拒绝支付费用,有的干脆消失了。小雅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——她不能把孩子们赶走,但也养不起他们。
"我每个月工资3000多,养8个人根本不够。"小雅声音颤抖,"我借了高利贷,刷爆了信用卡,还卖了房子。"
王秀兰这才明白为什么女儿最近总是躲躲闪闪,为什么这些孩子看起来营养不良,为什么小雅会把他们送到这里。
"你为什么不早说?"王秀兰心疼地看着女儿。
"我说什么?说我被骗了?说我养了6个别人家的孩子?"小雅苦笑,"而且,我也舍不得他们。"
小峰走过来,轻轻拉住小雅的手:"张阿姨,我们知道你很难。"
这一句话,让小雅彻底崩溃了。
05
接下来的几天,王秀兰从孩子们口中了解到更多细节。
小峰的父母其实早就不打算要他了,所谓的"生意"是个幌子。小宝的过敏体质需要特殊照顾,亲生父母觉得麻烦就把他"寄存"在小雅这里。甜甜的父母离婚后都各自重组了家庭,谁也不愿意要她。
最让人心疼的是晶晶和小军。他们的父母在一次工地事故中双双遇难,留下的赔偿金被其他亲戚瓜分,两个孩子无人认领。
"我们知道张阿姨不容易。"小军成熟得令人心疼,"我们也想回自己家,但是我们没有家了。"
王秀兰听得眼泪直流。她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些孩子吃得这么多——他们在小雅那里经常挨饿,来到外婆家终于能吃饱了。
小雅决定联系社会救助机构,但孩子们都表示不愿意去福利院。
"我们想跟着张阿姨。"小峰代表其他孩子说道,"虽然有时候吃不饱,但我们是一家人。"
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。
最终,王秀兰和李建国决定帮助女儿。他们联系了当地的媒体和慈善组织,希望为这7个孩子找到更好的出路。
同时,他们也报警举报了那个中介组织。警方调查发现,这是一个专门利用困难家庭进行"代养"诈骗的团伙,已经有十几个家庭受害。
三个月后,小峰被一对有爱心的夫妇收养,其他几个孩子也都找到了合适的家庭。只有豆豆留在了小雅身边。
小雅重新找了工作,在一家幼儿园当老师。虽然工资不高,但她说:"我现在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了。"
这个故事传开后,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。很多人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和代养问题,也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了帮助困难儿童的行列。
王秀兰常常想起那个夏天,7个孩子围坐在餐桌前的样子。虽然当时很累很难,但那也是最温暖的时光。
"家不在于血缘,在于爱。"这是小峰离开前说的话,也是这个故事留给所有人最深的感悟。
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,还有很多像这7个孩子一样的人,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顿饱饭,更是一个温暖的家。而像小雅这样的普通人,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守护着这些被遗忘的孩子,也许这就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光芒。
配资实力股票配资门户,亿米网,北京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